> 资讯 > > 内容页

最新消息:繁星 | 莲湘花鼓

来源: 扬子晚报 2025-09-30 15:34:52


(资料图片)

武坚镇莲湘花鼓队的54名孩子身着靛蓝扎染短褂,手执莲湘花棍而立,他们腰缠红绸,随着第一个音乐节拍响起,领队的男孩突然将花棍斜劈向草皮,花棍是一根三尺多长的竹竿,两端各掏空两对一寸多长的孔眼,每个孔眼内都镶有一对铜钱。花棍上镶着的铜钱与地面相撞,迸发出脆响,他身后的队伍立刻变换队形,像风吹稻浪一般起伏,所有孩子的左腿弓步,红绸甩出弧线,右腿点地,花棍又敲出连环三响。接着,孩子们的手腕突然内旋,花棍在胸前划出横8字,两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从队列旋出,莲湘花棍在她们指尖翻飞,在她们落地的瞬间,所有孩子齐声吆喝“嘿呀”,莲湘花棍齐刷刷戳向地面。最后一个音符消散,孩子们突然单膝跪地,莲湘花棍斜指苍穹,铜钱还在发出微响。

这是一场“苏超”绿茵场上的“非遗切磋”,孩子们一进场,就与另一支队伍——横山腰鼓队的雄浑演绎碰撞出别样的火花,观众们还没从“苏超”足球比赛精彩纷呈的上半场中缓过神来,又被莲湘花鼓的婉约灵动和横山腰鼓的豪放气势给带进了节奏里,观众席再一次爆发出阵阵欢呼声。

莲湘花鼓队的“师爷”胡德禄站在场边,看着孩子们完成改编的“浪里白条”套路——花棍点地如蜻蜓戏水,轻灵无比,而孩子们跟着铿锵节奏转身时,花棍上的红绸与横山腰鼓的绸带在空中交相辉映,不禁眼角湿润。表演结束,横山腰鼓队的老艺人笑着对胡德禄说:“要不了多久,这帮娃娃们肯定会成大器,到时,胡师爷你就要下课了。”

胡德禄被老艺人逗笑了:“您这是过奖了,他们还需打磨历练,不过这些孩子悟性好又能吃苦,平时都是利用延时课训练的。”他弯腰捡起一根用来固定红绸布的曲别针,笑道:“莲湘花鼓并无鼓,全凭这花棍来‘说话’。”

原来,这非遗表演的背后,还藏着一段故事。乾隆年间,里下河闹蝗灾,庄稼颗粒无收。某日,来了位老僧,他手持枣木棍,在田间边舞边唱:“铜钱响,天虫慌,莲湘摇,稻穗扬。”他每抖一次花棍,便有蝗虫簌簌坠地。三日后,老僧离去,只留下这根嵌着乾隆通宝的莲湘花棍。乡亲们发现,铜钱声能驱虫害,便模仿老僧动作,驱赶蝗虫……上世纪80年代后期,胡德禄拜师老福全,学得“三十六路花棍法”。学习时,最苦的是学会“凤凰三点头”,手腕翻飞,铜钱声密如骤雨,练到手臂淤青是常事。师傅常说:“莲湘是活的,你得和它说得上话。”

观众席的惊呼声还未散尽,孩子们围过来,七嘴八舌地问:“胡爷爷,下次表演什么时候?”胡德禄摸了摸男孩的头,望向远处正在收拾腰鼓的黄土汉子们。那边,艺人们正把鼓槌别在腰间,准备退场。

“来,咱们给横山来的老师们回个礼!”胡德禄突然提高声音。孩子们立刻列队,莲湘花棍齐齐摆放,铜钱声一时间密如骤雨。男孩领着一排人跑动起来,短褂翻飞似浪花,而横山腰鼓队的艺人们也不约而同地跺脚应和。鼓声与莲湘花棍的击打声一高一低,一沉一脆,像两条河流在此刻交汇。

作者:熊有明

来源:扬子晚报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关键词: 最新资讯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17   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